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心理健康 >> 热点关注 >> 正文
探寻行为背后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9-16   点击数:[]

    幼儿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安抚,恋人暗生情愫的亲密,长大后忍不住的“剁手”欲望,这些看似是我们主动做出的行为,却在潜移默化中极大程度的受外界因素控制。

    提到行为就不由得让人联想到20世纪初期的行为主义流派,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控制个体的行为。由此引出了我们要讲的两位心理学家及他们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首先来看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强调信念、自我知觉和期望等认知因素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行为、个体、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也称交互决定论。


    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和物理条件

    个体:个体的信念,态度,期望和知识经验(认知)

    行为:个体行动,选择和语言表述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和个体的影响。

    一但我们掌握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再与现实生活中的广告宣传具体实例进行对比,就很容易发现这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如:重复播放的广告、某软件鼓励用户之间进行交互、简单明了的指示、各类app的日推以及其简便的操作(例如一键xx)都是为了与行为建立密切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该行为发生的机率。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还不够,要想使个体多次、稳定的发生某种行为,还需要借助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帮助。

    斯金纳提出的强化学习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当人或动物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行动时,若产生的结果对他有利,就会重复该行动;反之,若与他的预期相悖,该行动会被削弱或消退。

    当我们对行为进行自身所期待的鼓励或嘉奖时,会更容易诱导该行为的再次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应尽量遵循分段、小部分、分别激励和及时反馈的原则。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游戏——每进行完一局后及时的反馈和获得虚拟货币以及虚拟荣誉的成就感促使玩家再进行下一局游戏。

    结合上述两种理论,我们可以粗略的得出结论:一个行为的产生过程是由外界的因素单次或多次触发——个体本身的兴趣或成就欲望的驱使 ——产生行为 —— 良好的反馈激励——重复第一个过程。

    审视我们的生活,在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受到了上述循环的影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而形成习惯,耗费了大量精力。

    我们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些理论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主观干预,比如分段学习,为自己设立奖惩制度,设置闹钟触发我们的学习行为。理解潜意识中的控制条件,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获得更加稳定的内在世界。

版权所有: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办公室

陕 ICP 备 05001587 号

建议使用 IE6.0 1024x800 以上分辨率浏览